多维发力解急需紧缺人才之“渴”

发布日期:2024-03-08 06:04    点击次数:54

  摘要:多维发力解急需紧缺人才之“渴”.

  冬日塞外,寒风扑面。当记者在内蒙古包头市中天宏远稀土新材料股份公司见到28岁的王子轩时,他正在车间里与同事交流技术问题。

  2023年8月,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的王子轩,通过“事业编制企业用”新模式应聘到此工作。目前,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用这种方式引进了3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

  近年来,包头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重卡等新产业(300832)集群。为帮助企业招聘到急需紧缺人才,当地探索将市级单位编制统筹用于重点企业引才,为产业升级解人才之“渴”。

  冶金工程技术人员、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网约配送员、育婴员、养老护理员……近期,全国多个省市相继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从制造业技术工种,到新兴数字人才,再到现代服务业人员,覆盖多行业各领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岗位急需人才“解渴”,折射出国家战略指引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向。

  短期来看,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可以防止正在快速推进的产业升级被缺人才卡住“脖子”。中长期来看,建立起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对于以产业链与人才链协同适配、一体发展,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类人才紧缺

  分析各地发布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可以发现,当前就业市场存在三类迫切需求。

  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急需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速。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近四成,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释放出更多增长动能的同时也产生大量人才需求。

  比如,传统老工业基地辽宁,瞄准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发力。在《2023年度沈阳市8条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中,服务高端装备产业链的人才需求量最大,覆盖了负责研发的机械设计工程师、算法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多个专业技术岗位,以及负责高标准操作的装配钳工、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焊工、车工及光纤光缆制造工等多个职业技能岗位。

  数字产业快速发展急需数字人才支撑。由人瑞人才联合德勤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指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总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人左右。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童天表示,市场对于数字人才的需求分为两方面,一是数字产业化需求,二是产业数字化需求。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各地对算法研发与数据开发人才紧缺度最高,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方向需求持续旺盛。

  比如,上海市嘉定区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中,智能制造AI工程师、芯片验证工程师、算法开发工程师、人机交互工程师、仿真工程师等数字人才需求亟待满足。再如,雄安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涉及的3163个岗位需求中,有523个是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云平台架构师、智慧城市顾问、自动驾驶研发岗等数字人才,占比超16%。

  产业数字化方面,市场对拥有数字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较高,对专业技术操作、企业管理等层次维度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目前,现代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迅猛,重庆、四川、河南、云南等地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中,均体现出较大的现代农业产业人才缺口。比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紧缺人才目录》中,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位于紧缺需求前列,产业集群急需紧缺251个岗位,集中在农业科技支撑、粮油、竹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

  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急需服务人才支撑。近年来,大众对服务业的需求更加细化多元,质量要求更高,养老护理员、育婴师、整理收纳师、互联网营销员等现代服务业岗位均在急需紧缺人才行列。比如,在云南省公布的84个急需紧缺职业中,包含17个康养服务类、新职业类和其他民生服务类职业,占比达20%。

  “各地发布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既是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在人才就业领域的具体投射,也是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吹响的人才‘集结号’,更是未来人力资源塑造趋势的风向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的放矢探索合理可行的人才供给方式,可以为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增添动力。”童天说。

  政策协同盘活现有存量

  为在短期内满足产业升级和市场急需的人才需求,各地纷纷出台引进人才新规,简化引才流程、提高人才待遇、保障人才服务等措施,强化政策协同,将存量人才适配到相应岗位。

  ——流程优化促人才集聚。北京、河南、云南等地建立起引才绿色通道,实行“一人一策”个性化定制引才方案,简化程序推行“一件事”办理,大幅缩短人事手续办理时限,提升引才效率。

  ——强化激励助创业创新。宁夏发布“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明确对柔性引进的区外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给予最高2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企业柔性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薪酬补助,新增柔性引才支持资金1900余万元,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

  ——服务保障解后顾之忧。上海奉贤区为人才搭建政策“大超市”,一站式推进租房补贴、物业免租、人才公寓等安居举措,搭建人才安居信息服务平台,轻松实现“一键定居”“拎包入住”;贴心推出政策“计算器”,实现政策“一键查询”……让人才生活成本更低、获得感更强的同时,满足各类人才对美好生活多元化需求。

  “各地通过落实引才政策,为人才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短期内能有效缓解产业发展的人才急需,同时促成地方引才、用才、留才的良性循环。”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志表示,从长期看,还应探索长效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问题。

  完善机制长效育才

  “急需紧缺人才是一个动态概念。这提示我们,各地可以根据产业发展规律来预判未来的人才缺口类型,提前培养储备人才。”童天表示,从中长期看,应建立快速衔接供需的区域人才开发制度,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协同布局,开展“联合一体化”人才培养,完善急需紧缺人才长效育才机制。

  动态匹配快速衔接供需。专家建议,各地应将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快速传导至人力资源培养供给端,贯通人才规划、招生、教育、培训、就业等环节,实现人才供需快速衔接、动态匹配。

  比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聚焦两地“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所涉及的重点产业和领域,通过行政区域协同、行业部门合作等,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平台,为区域内人才需求和供给搭建“桥梁”。围绕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推动重庆西永微电园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集成电路、智能硬件、汽车电子等领域高端创新人才培养。

  “双链”协同支撑产业升级。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创新而强。专家建议,各地规划布局重点产业链时,同步匹配相应的人才链,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协同融合,形成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支撑产业升级发展。

  比如,山东省东营市紧扣石化、橡胶轮胎、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需求,实施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引进院士(团队)30余人(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75名(个);同时,全周期高水平培育工程师,实施“金蓝领”聚才提升计划,年新增工程师、高级工程师3000人,让产业链与人才链协同发力。

  预判趋势做好人才储备。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综合研判产业发展趋势,提前预判相关产业在技术革新、应用场景更新、大规模产业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将潜在人才需求反馈至人力资源供给端,提前培养储备人才。

  受访专家表示,通过整合多元主体,形成政府出政策、企业出标准、院校出课程的“联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更好预判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才需求,提前储备人才。

  童天表示,“联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更具系统性和“柔性”,能够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实现人才供需平衡。建立完善这一机制,政府需充分发挥统筹引导作用,优化政策供给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行业企业在准确研判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更多预判未来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提前培养人才、用好用活人才;职业院校发挥主阵地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更加灵活高效地对接市场需求,持续提高人才供给能力。




Powered by 正规配资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365建站 © 2013-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